1、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2、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图
3、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形图
4、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5、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6、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三节 多民族的国家
7、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8、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9、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10、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探索:消失的图片
1.准备一张桌子,一把伞和一张图片。
2.两名同学在桌子旁站立。其中一名同学原地蹲下,负责观察,眼睛保持与桌面同高,另一名同学将图片立在桌面上缓慢后移。
3.用张开的伞代替桌面再做一次上述实验,负责观察的同学的眼睛要保持与伞顶同高。
4.请负责观察的同学说出两次看到的情况是否相同,随着图片的移动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并分析产生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顶,再看到船身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
学习指南: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认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阅读提示:阅读时,注意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区别,要能总结出经度与纬度的分布规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类从诞生至今几百万年来,对地球的好奇和探索从没有停止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很长时期内人们只能通过想象来猜测地球的“真面目”。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人受山岳、海洋的阻隔,活动范围狭小。他们想象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中国古代的这种说法被称为盖天说。→随着视野的扩大,人们发现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大地是平的”这个说法矛盾。于是,新盖天说出现了,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到了汉代,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注》中指出(大意):宇宙就像一个鸡蛋,而且天地都是圆球形的,地就像鸡蛋中的黄,独居其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1519年—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20世纪,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太空。在太空中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并拍摄了照片。
经过漫长的探索,人们终于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有了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经过准确的测量,科学家还发现地球的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长约40米。但这种差异对于庞大的地球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思考:
1.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你能否想出更简单的办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地球仪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渴望能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了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观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仪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分别是怎么表示的。
2.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北京、太平洋和珠穆朗玛峰。
3.想一想地球仪上的网格线表示什么,有什么用处。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和名称等。地球仪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好帮手。
纬线和经线
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轴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
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的交点代表北极,下端的交点代表南极。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在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代表赤道。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有无数条,呈东西方向。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经线也有无数条,呈南北方向。
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纬度和经度。纬度从赤道开始量算,赤道是0°,向南、向北各至90°。赤道以北称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字母“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直至180°经线称西经,用字母“W”表示;本初子午线以东直至180°经线称东经,用字母“E”表示。
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的有一根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纬线和经线,这都是为了认识上的方便。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原址,有一条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线。这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基多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赤道标志。
观察:
继续观察地球仪。
1.看一看纬线是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是否一样。
2.看一看各条纬线是否等长,各条经线是否等长。
3.说出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条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4.找出纬度的范围和经度的范围,试着总结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
人们将23.5°N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将23.5°S纬线称为南回归线;将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将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人们习惯上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球。为了保持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完整,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任何地点在经纬网中都有对应的经度值和纬度值,例如北京大致位于40°N、116°E的交叉点上。任何一组经度值和纬度值,在地球仪上都能找到对应的地点。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简便准确,广泛应用于军事、航海、航空和气象观测等许多领域。
地球上的五带
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收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也有多有少。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简称“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