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3、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4、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5、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6、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7、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8、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9、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0、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1、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2、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1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4、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5、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农业文明,中华文化植根于农业土壤中。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察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就是士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官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学习聚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商朝,青铜铸造工艺相当成熟,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出土。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成熟。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作为文明形态的汉字发展成熟。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四羊方尊:1938年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亿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从此,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到了宋代,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朝中后期兴起的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明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史料阅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贵州修文阳明洞:阳明洞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减东栖霞山,王阳明曾居住于此。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早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文化由此迈向从衰落到复兴的新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父兄,示鬼神,占卜问吉凶,留下了大量甲骨卜辞。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学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提倡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推崇天下为公,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
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指明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史料阅读: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他们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历史纵横: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礼论》中税:“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后来,人们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语,挂在厅堂中央供奉。尊奉天、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强调道法自然的精神;尊奉君主、亲人、师长、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中人本主义精神。
*学思之窗: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如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连续性。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孝”“礼”“仁”“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由此演化出厚德载物、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廉为本等基本理念。
结合课文,查阅资料,例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习拓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槽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谈谈你对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看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