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4、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5、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6、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7、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8、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9、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0、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1、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2、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1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4、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5、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渔猎采集逐浙发展到农(牧)业生产。农(牧)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远古时期,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他们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那时的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食物,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品。 *学习聚焦:农(牧)业出现以后,人类生活区域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知识,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逐渐代替采集和渔猎,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东亚中国的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蔬菜。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中美洲则是玉米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距今9000年前,西亚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6000年前,南美印地安人驯化了骆马和羊驼。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在田野附近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治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获得了发展。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天文历法在所有的早期文明古国都首先获得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为了实现旱涝保收,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发展农业的大事。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学习聚焦: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历史纵横: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提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运河,把河水引向河水不及的地区。这套灌溉体系,既可控制洪水泛滥,又可保证耕地均匀分摊河水和淤泥,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许多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古埃及的士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因此,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每家每户在耕作之外,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隋唐时期,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分别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士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栽种农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古希腊,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拥有士地,农业中使用奴隶劳动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作为奴隶,让他们承担起所有的农业劳动。
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片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学习聚焦: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的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产生了富人和穷人。
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自由人中则有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学思之窗: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良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请分析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
*学习拓展:据《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汉朝时大都市近郊多有大面积菜圃,经营莱圃者的经济收益也较高:“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畦姜韭,此其人与千户侯等。”
查找资料,了解秦汉时期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