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必修

背文列表

  • 1、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2、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 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 4、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 5、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 6、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 7、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 8、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 9、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0、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 11、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 12、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13、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 14、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15、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16、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17、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 18、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 19、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9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 20、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 21、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1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22、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 23、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狩猎为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学习聚焦: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卡塔尔·休于遗址:城市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卡搭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距今的6000年。据估计,其居民有5000—10000人。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君主。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学习聚焦: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开始向文明过渡,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首脑,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机关。《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在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中央有类似宰相的官员协助处理政务,地方有州长负责维持社会秩序。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品,也消耗了大量社会财富,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古代西亚和埃及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苏美尔人之间经常相互征战,需要使用战车调动军队和作战,苏美尔文明成为第一个使用战车和车轮的文明。
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金字塔的建造,证明埃及人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历史纵横:洪水传说: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毁灭人类的故事。洪水传说的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故事说诸神决定毁灭人类,但水神恩基起了侧隐之心,通知了虔诚的吉乌苏德拉。吉乌苏德拉造了一条大船,自己和部分动物事先躲到大船上。大水之后,只有吉乌苏德拉和他船上的动物幸存。这个故事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代希腊人那里,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
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6—前4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城邦制度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但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史料阅读:“平民政体”(民主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谈话教授哲学,对当时许多流行观念提出挑战,在70岁时因不信雅典国家的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被处死。他的死成为雅典民主政治最大的污点之一。
*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你赞同雅斯贝斯的这一观点吗?请闸述理由。
*学习拓展:部分学者认为,世界上最初的国家,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又都从原始都落发展而来,所以,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形态,政治制度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因素。苏美尔的城市国家、公元前8—前4世纪的印度列国、希腊古典时代的城邦、中国夏商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各国,都是某种类型的城邦。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种看法,认为中国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与希腊城邦是截然不同的国家。
查找资料,比较上述地区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