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4、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5、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6、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7、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8、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9、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0、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1、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2、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1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15、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16、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17、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18、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9、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
20、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1、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2、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23、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24、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25、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26、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27、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8、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9、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965年5月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是现代大多数蒙古人种的门齿类型。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学习聚焦: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仙人洞遗址中距今的1万年的水稻遗存,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水稻栽培的重要起源地。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陕西临潼姜塞聚落遗址: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共型代表。
历史纵横:新石器时代中国其他重要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是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贾湖、陕西临潼姜寨、山东泰安大汶口、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等遗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特别是良诸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考古发现,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学习聚焦: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文献记载: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商和西周
三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学习聚焦: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利簋及铭文: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可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文印证,反映了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历史纵横:商周奴隶制: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遍。㫚鼎铭文记载了有关奴隶买卖的价格,5名奴隶的身价相当于一匹马一束丝,即“匹马束丝”。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西周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民本观念是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认为西周民本观念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拓展: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