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2、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3、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三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4、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
5、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二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6、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三节 群落的演替
7、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8、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9、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0、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1、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第四章 人与环境——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第四章 人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4、第四章 人与环境——第三节 生态工程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标记重捕法 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例如,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hm²,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鼠15只,这样就可以估算出这种鼠的种群密度为39×34÷15=88只/hm²。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birth rate)和死亡率( death rate)等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为什么东北豹、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繁殖能力的差别是重要原因。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例如,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3.7亿,2015年出生1655万人,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约为1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例如,2015年,我国大陆死亡人口为975万,死亡率约为7%。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几十年前,我国东北地区广袤无边的森林里,生活着很多东北豹。随着人类在这片森林里采伐林木、垦荒种地、建设铁路,东北豹逐渐从这里迁出,几近消失。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东北虎、东北豹等濒危动物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全面禁猎,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随着环境的大大改善,东北豹逐渐回归、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其实,许多生物的种群都存在个体迁入和迁出的现象。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 immigration rate)或迁出率( emigration rate)。如果你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索。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 age structure)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性别比例( sex ratio)是指种群中雄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是种群内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对出生率也有重要影响。
(与社会的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持续升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108.5(以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目为结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这一数据为121.2,严重偏离了世界人口的正常值102~107。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例如,通过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