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钟山记
2、登泰山记
3、鹿柴
4、题西林壁
5、独坐敬亭山
6、登大伾山诗
7、阙题二首
8、蜀道难(其二)
9、踏莎行·秋入云山
10、望岳
11、天作
12、终南山
13、念奴娇·昆仑
14、咏华山
15、十六字令(其一)
16、十六字令(其二)
17、十六字令(其三)
18、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9、剑阁赋
20、登太白峰
21、游终南山
22、初见嵩山
23、忆东山(其一)
24、忆东山(其二)
25、柏林寺南望
26、巫山高
27、焦山望寥山
28、独秀峰
29、晚泊浔阳望庐山
30、泰山吟
31、题卢处士山居
32、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33、七绝·五云山
34、望岳三首·其三
35、七绝·莫干山
36、望岳三首·其二
37、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傲
38、生查子·独游西岩
39、虞美人·影松峦峰
40、题君山
41、殿前欢·大都西山
42、登峨眉山
43、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44、淇澳青青水一湾
45、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46、望岳(其一)
47、望岳(其二)
48、望岳(其三)
49、沁园春·再次韵
50、山中
51、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52、经火山
53、登望楚山最高顶
54、巫山曲
55、酒泉子·长忆孤山
56、酒泉子·长忆西山
57、南山诗
58、狼山观海
59、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60、咏孤石
61、行经华阴
62、点绛唇·高峡流云
63、台山杂咏
64、一七令·山
65、望山
66、武夷山
67、岘山怀古
68、秃山
69、忆秦娥·山重叠
70、登泰山
71、天目
72、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73、山行
74、箕山
75、西塞山
76、丈人山
77、咏贺兰山
78、六盘山诗
79、同赋山居七夕
80、游黄檗山
81、山中
82、初望淮山
83、泰山吟
84、登恒山
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